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小小星火”
在校团委的组织下,我院积极参与彭雪枫纪念馆清明祭扫活动。从彭雪枫纪念馆归来后,商学院团员代表深感责任在肩,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在清明祭扫活动中汲取的红色精神,传递给商学院学子。
主题班会:沉浸式的精神分享
团员代表们精心策划,在各个班级组织开展“踏寻先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主题班会。班会伊始,团员代表借助精心剪辑的视频,带领同学们再次回顾清明祭扫活动的全过程,从敬献花篮的庄重肃穆,到重温入团誓词时的激昂澎湃,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氛围。
随后,团员代表讲述彭雪枫将军的英雄事迹。从将军37岁壮烈牺牲在战场,临终仍要求“埋在阵地前沿,头朝敌人方向”的无畏勇气,到战火中创办《拂晓报》,努力唤醒民众的远见卓识,每一个细节都深深触动着同学们的心灵。在分享过程中,团员代表还结合自身在祭扫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当我站在彭雪枫将军的塑像前,默哀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通过班会的活动,商学院团员代表成功地将在彭雪枫纪念馆清明祭扫活动中收获的红色精神,传递给了每一位商学院学子。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牢记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砥砺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一代名将 彭雪枫将军简介
彭雪枫(1907.9.9—1944.9.11),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原名彭修道。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
1925年在北京育德中学读书时,参加“五卅”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北京汇文中学,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负责北京东城的学生运动。1927年春参加北京南苑农民暴动。失败后辗转于北京、天津、烟台等地,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30年初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同年5月被派到湖北阳新,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5纵队3大队政治委员、红8军1纵队政治委员。6月任红3军团8军6师政治委员,7月在攻打长沙战役中率部首先攻入城区。后参加吉安、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底任红3军团2师政治委员,次年8月在江西乐安,当叛徒带1个团投敌时,他亲往追赶,挽救了部队。1933年任红3军团4师政治委员,所部在抚州(今临川)八角亭遭敌包围,亲率师通信排反冲锋,击退敌人,转危为安。1934年先后任江西军区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1局局长。曾获二等红星奖章。同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 师师长,1935年2月部队缩编后任第13团团长。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中率部担负主攻任务。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等战役。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尔后东进,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1939年11月所部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0年7月第6支队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任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42年兼淮北军区司令员,与政治委员邓子恢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并主持创办了4师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1944年8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江苏洪泽和安徽宿县(今宿州)为他修建了陵墓和纪念碑。
198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将军故里河南省镇平县修建彭雪枫纪念馆,1988年11月建成开馆。2004年在将军殉国60周年之际,中共镇平县委、镇平县人民政府续建该馆,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该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军故里镇平县是河南省推出的5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简介转自官网—彭雪枫简介3123 - 彭雪枫纪念馆)